驱逐舰:“海战主力”崛起之路
(资料图片)
■李超强
4月21日,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纪念日前夕,我国又一艘“万吨大驱”咸阳舰公开亮相。这是人民海军列装的第8艘055型导弹驱逐舰,装备有新型防空、反导、反舰、反潜武器,具有较强的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,引来广大网友和军迷纷纷点赞。
自驱逐舰诞生以来,各国海军从未停止过对其的研发改进。驱逐舰作为一种多用途军舰,从19世纪90年代起一直是海军的重要舰种之一。现代驱逐舰装备了防空、反潜、对海等多种武器,既能担负进攻性突击任务,又能承担作战编队的防空、反潜护卫任务,还可以进行巡逻、警戒、侦察、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等。由于作战功能十分广泛,驱逐舰一直受到各国海军青睐。
从昔日的“轻骑兵”到如今的“多面手”,从海战场上“初露锋芒”到鏖战大洋的“主力担当”,驱逐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,未来将如何继续“升级”?本期,让我们一探究竟。
法国与意大利联合研制的“地平线”级驱逐舰。资料图片
在战场硝烟中“杀出重围”
19世纪后期,巨舰大炮成为全世界海军发展的“主旋律”——许多国家致力于组建战列舰主导、巡洋舰为辅的舰队,希望凭借吨位更大的舰船、尺寸更厚的装甲、威力更大的火炮称霸海洋。
1877年,鱼雷武器广泛应用,英国制造出第一艘鱼雷艇“闪电号”,排水量在30吨左右。凭借体积小、航速快、转向灵活等特点,该型鱼雷艇可以近距离发射鱼雷,而且很难被击沉,极大地威胁了巨舰的生存。就连当时的“海上巨无霸”战列舰,都要对其退避三舍。各国争相仿造,同类舰艇很快得到普及。
1892年,英国亚罗公司利用蒸汽动力技术,与海军合作设计出一种新型反鱼雷舰艇——鱼雷艇驱逐舰,简称驱逐舰。这种舰艇可以装备多门中小口径的火炮和鱼雷,既能对付鱼雷艇,也能与鱼雷艇一样进攻大型水面舰艇。
1893年10月,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“哈沃克”号正式下水。这艘舰艇由英国近代海军之父费舍尔主持设计,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。
“哈沃克”号排水量超过200吨,航速约为27节。虽然吨位和火力不敌巡洋舰,但它机动性高,足以凭借速度追上敌方鱼雷艇,并用火炮轻易消灭对方。而且该型驱逐舰同时装备了火炮和鱼雷,能向敌方大型军舰发动鱼雷袭击,代替鱼雷艇完成任务。
随着驱逐舰问世,鱼雷艇惨遭压制,沦为海上任人宰割的“活靶子”,最后被“驱逐”出历史舞台。驱逐舰初露峥嵘,逐渐成为各国舰队的常备舰种。
进入20世纪,驱逐舰的吨位变大,开始装备重型火炮和大口径鱼雷发射管,并采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,航速也得到大幅提升。此时,驱逐舰的排水量约为1000吨,虽然无法在海战中与万吨级战列舰正面“硬刚”,但多艘驱逐舰也能对战数量较少的三四千吨轻型巡洋舰。此外,驱逐舰可以在双方巨舰对战的间隙,利用夜幕、浓雾等天候使用鱼雷突袭,也能对敌舰造成威胁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驱逐舰在海战中频繁亮相,多次完成重要任务。赫尔戈兰湾海战中,英国出动30多艘驱逐舰偷袭德国军港,击沉德军多艘驱逐舰。日德兰海战后期,英德两军在浓雾中正面遭遇,英国一支驱逐舰队使用鱼雷击沉了德国1.4万吨的“波默恩”号战列舰。后来,德国开展无限制潜艇战,英美两国的驱逐舰在护航任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,驱逐舰逐渐趋向大型化,武器装备也越来越强。英国在研制V级驱逐舰后,又建造了W级驱逐舰;美国参战后,巴斯钢铁厂和伯利恒造船厂联合建造出了“维克斯”级驱逐舰与“克莱姆森”级驱逐舰。驱逐舰的续航能力相较于诞生之初,发生质的飞跃,已然具备随主力舰队遂行远洋作战任务的能力。
一战结束后,驱逐舰依旧发展迅猛。世界军事强国为减少军备竞赛,通过签订条约对战列舰、重型巡洋舰等主力舰只进行限制。在此背景下,驱逐舰自然而然成为各国暗中博弈的手段,其吨位被提升到1500吨以上,火炮与鱼雷发射管的口径均有提高。
乘势而上成为“后起之秀”
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,由于战斗机大规模列装,舰队防空能力成为重要战术需求。一支舰队必须配备若干艘驱逐舰,来构建完备的防空火力网。驱逐舰吨位进一步加大,雷达航电方面也在不断发展。
二战后,驱逐舰依靠其丰富多样的作战功能持续受到各国海军重视。其首要任务不再是以鱼雷攻击敌水面舰队,转而变成了反潜作战。20世纪50年代,美国建造“薛尔曼”级驱逐舰与超大型“诺福克”级驱逐舰,引领驱逐舰的技术潮流发展。防空专用的火炮逐渐成为标配,舰上装备的鱼雷武器开始应用于反潜作战。
导弹时代的来临,使得驱逐舰的进攻性能发展驶入“快车道”。1955年,一艘名为“基阿特”号的“基林”级驱逐舰,在波士顿海军造船厂改装,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导弹驱逐舰。在配备导弹、实现火力“扩容”后,驱逐舰甚至可以和战列舰、巡洋舰一较高下。加之驱逐舰体型小、速度快、机动性强,各国海军逐渐淘汰了成本高昂且目标庞大、容易被命中的战列舰和巡洋舰。驱逐舰终于从战场边缘走向舞台中央,慢慢进化为各国海军的主力舰种。
20世纪70年代初,美国英格尔斯造船厂建造“斯普鲁恩斯”级导弹驱逐舰,掀起模块化设计革命,并开创使用燃气轮机动力的先河。20世纪80年代,美军对该型战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,战舰的满载排水量突破8000吨。改进后的驱逐舰拥有出色的反潜能力,装备了“海麻雀”舰空导弹、“鱼叉”反舰导弹、MK41型导弹垂直发射系统,可以发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此外,该舰装备了电子战系统和各种综合指挥系统,兼具反潜、对空、对舰作战能力,拥有较强的战略威慑和打击能力。
随着驱逐舰吨位不断增长,英国军工企业曾试图为其“瘦身”。20世纪70年代,英国维克斯公司、坎默·莱尔德公司、斯旺·亨特公司等联合研制“谢菲尔德”级驱逐舰。该款驱逐舰排水量为4000余吨,长125米,与同期的美国“斯普鲁恩斯”级驱逐舰相比,明显轻盈许多。
“谢菲尔德”级导弹驱逐舰装备了先进的火控雷达、对空雷达和搜索声呐,并搭载一架“山猫”直升机,可以称得上当时较为先进的驱逐舰。但由于体型太小、装甲较为薄弱,严重制约了战舰的战斗力。1982年马岛战争中,3艘“谢菲尔德”级驱逐舰参战,其中2艘被阿根廷导弹击沉。沉痛的教训之下,“谢菲尔德”级驱逐舰只能进一步改进雷达,加装密集阵近防火力,吨位也随之提升了几百吨。
科技赋能助推战斗力升级
发展至今,驱逐舰已经演变为多用途的中大型军舰,成为大型水面作战舰种。在研发新一代驱逐舰的进程中,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应用新技术,推动驱逐舰向大型化、信息化、模块化和多用途方向转变升级——
第一,提高舰载系统综合集成程度,向一体化与高效化发展。
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、海上作战任务不断拓展,驱逐舰已成为一种各型武器和传感器日趋密集的作战平台。未来的驱逐舰,将更加重视系统综合集成建设,通过功能整合和结构优化,将各自独立的舰载系统转变成互联、互通、互操作的一体化系统。这不仅能提升舰艇的一体化程度、减少占用空间、便于舰艇布局设计,还能提高舰艇的操作效率,减少人员需求及相应工作量,大幅降低人力成本。
第二,应用新型动力系统,形成经济、高效、稳定的动力模式。
驱逐舰的动力系统,关系到航速、续航力、机动性和隐蔽性等性能,相当于舰艇至关重要的“心脏”。在论证新一代驱逐舰动力系统时,英美等国综合考虑布局、功率、效率、冗余等方面,最终选择了综合电力系统。
这种系统能统一协调全舰用电要求,提高动力利用效率与稳定性;可以省去传统动力方式中的传动轴、变速箱等设备,实现更为灵活的布局;同时减少主要噪声来源,削弱了噪声信号,使舰艇具有较好的隐身效果。除此之外,这一系统还能提高电站冗余能力,提升电网供电可靠性,以便应对后续舰载高功率雷达、电子设备和定向能武器上舰带来的大规模电力消耗,更好地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供电需求,增强舰艇海上作战的灵活性。
第三,更新舰载机并配备无人机,提升驱逐舰作战半径。
舰载机是驱逐舰执行反潜作战任务时不可替代的海上机动作战力量。它可以有效扩大驱逐舰的反潜作战范围,提供重要空中支援能力。美国“阿利·伯克”级驱逐舰搭载的SH-60B/F直升机计划将被MH-60R反潜直升机替代。MH-60R直升机采用性能更先进的电子系统,新增的逆合成孔径雷达能够提升探测精度和灵敏度,武器系统也得到升级。
未来驱逐舰搭载无人机作战也成为大势所趋。驱逐舰搭载无人机,可以提高对任务海域的监视与侦察能力。如果无人机和驱逐舰实现集成,将填补水面作战能力的空白,让驱逐舰在广域范围内具备有效监控能力,实现全天候态势感知。这将更有利于海上作战的快速指挥决策,更大程度发挥战术优势。
第四,兼容多种新型武器,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。
俄罗斯加紧研发通用型垂直发射系统,计划未来共架发射反舰导弹、反潜导弹、巡航导弹、防空导弹等多型导弹,让新一代驱逐舰能兼容多型武器系统,进一步增强海上综合作战能力。美国海军也在进行垂直发射系统的升级改进,包括导弹集成、软件升级、技术更新等,意在使更多武器实现垂直发射。前不久,有报道称,日本决定在2027年前对海上自卫队全部8艘“宙斯盾”驱逐舰进行改装升级,将“战斧”导弹整合进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,此举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。
随着舰载垂直发射系统技术的进步,各国也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继续扩展驱逐舰的通用能力、尽力实现更多型号导弹共架发射,希望借此提高驱逐舰的单舰作战能力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Copyright 2015-2022 华东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